好文分享:人生要好玩,也要同時面對老後處境

關於「每個人都會變老」,其實背後是有很多意義的,在變老之前的想法、開始老化的心情等等等,在面對之餘,不妨換個想法,讓人生變得好玩有趣~~

但是如何變好玩呢?就是不要失去原來喜歡的事和興趣!比如唱歌…像在麗安,志工們帶動唱的時候,長輩們都會跟著愉快的高歌~

老化是自然現象,但是心接受的程度也要是相對的,才能正面健康看待老化;與此同時,自己的人生,依然可以繼續開心快樂玩到老!

分享這篇好文給大家~

原文出處:康健雜誌 王小棣:人生要好玩,也要同時面對老後處境

作者:王小棣‧口述  楊雅馨‧整理圖片來源:林后駿

2017年《康健》高齡國際趨勢論壇,邀請植劇場總監製王小棣做最後壓軸,64歲的她輕快躍上講台,詼諧又認真地,分享人生應該好好玩的態度,期待每個人在老後仍有溫暖的陽光。

以下是王小棣現場演講整理:

父親要求我的兩件事

我父親那一代的外省家庭,身邊沒有長輩、沒看過人老,他們常常是工作一輩子,沒有個人娛樂,沒有朋友,甚至沒有運動習慣,這個社會交替的學習是中斷的。

父親年老時,開始出現很多事,理不清。譬如說我罹患癌症,沒敢讓他知道,有一天他卻突然對我說:「以後你每天做兩件事,」我說「是」。

「一,每天喝綠茶,二是每天存10塊錢。」他是默默的知道我得癌症嗎?因為綠茶從不在他的生活裡。過了幾週,我一進家門,他看著我,問說:「我叫你每天做兩件什麼事?」

我說:「喝綠茶跟存10塊錢」,他說「對」。我覺得他忘記了,忘記要我每天做哪兩件事。但是呢,我有感覺智慧繼續在他身上,「努力的想辦法知道,這兩件事是什麼事?」用很有尊嚴的姿態考你,維持他家長的身分。

父親老去的同時,我有一位女性的客家長輩,住在山上,每天4點鐘起床、運動,80幾歲的時候還會爬高把兩層樓高的窗戶拆下來洗。我不斷的跟父親說她的狀況,希望父親可以學習她運動的習慣。可是最近幾年,這位長輩突然跌倒,腿斷掉,醫師說不可能再走路,但她很強悍,仍然繼續走路,要她戴著表,萬一又跌倒了可以讓人知道,要有人陪,她一概不要,凡事自己來。後來,就在我眼前,她停止了所有活動—不出門、躁鬱症,家人千辛萬苦說服她,請人來照顧,我也幫忙遊說,最後請來一位印傭,她卻把對方關在門外,印傭在門外站了一夜。

後來理解,我們的長輩,不肯接受人家的幫助外,還有一個事情就是「節省」,拼死回絕,其實他們是怕花錢,包括花兒女的錢。

我們在談老的時候,我覺得是恐懼,是沒有答案的。是你看到不管多麼健康最後卻臥床,多麼不運動的人卻很健康,到老的時候記憶都很好等等,面對老,好像沒有答案,那不如反過來說,在真正老去前,什麼時候停止成長?停止快樂?停止感受?在停止繼續成長前,我覺得如何看自己,是不應該被改變的。

回頭認識自己

我的想法是,不要以為中年後,腦子就停止生產,它不但沒停止,只要刺激它、興奮它,海馬迴每天仍然產生700個左右的細胞,腦子會隨著你所需要而改變,真奇妙。

我們上一代不認識老,包括不認識自己,因為在戰亂、貧窮,急著發財、成功、對抗敵人,現在我們應該回頭認識自己,問自己愛玩什麼?會什麼?擅長的?做什麼會快樂?珍惜人生的時光,人生不是只有用工作、靠成就來界定。

我有位住在德國的朋友「鄭華娟」,她說,德國有許多的社團,這些社團是幫助國民水準不退步的重要原因,她先生參加西洋棋社,從小參加就是一輩子,不論你長大後是位卡車司機、總經理、高官,當你回到這西洋棋社,大家仍然可以在棋盤上拼各你死我活,有了這些同好,就算人生怎麼了,在西洋棋上還是有人可以切磋、討論的對象。

「玩這件事情」是重要的,我從小就一直是壞學生到現在,所以碰到很多狀況,我不太能夠用成、敗界定,而是這個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,可以怎麼做,當你用一個比較、持續的思考,人生會比較寬闊。

我也真的相信,只要你主動,身體也會有所回應。譬如,得癌症之後我對自己有自信,持續活動,給它挑戰,身體會延伸非常多的能力。我建議,在場學有專長的菁英分子,是不是也可以多花些時間在正向、積極的想法引導,也許不是只有說:他躺下我們怎麼辦?他失智了我們怎麼辦?⋯⋯還是我們真的以為大腦不會成長,但其實是會成長的。

開始學會面對

我剛講的是我看到的長輩,另外一個要談的就是「家庭的照護者」,這方面很多都落到女性身上,新導演王明台的《順雲》,電影中這對老母女明明已經是相依為命,卻用親情築起牢籠⋯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覺得很沈重。中國人總是忌諱老、死,不願意面對生命的處境。

 人生,一邊要好好玩,一邊要面對。

我曾經看過一個很有趣就是一位阿嬤,內孫、外孫回來都要問:「阿嬤我是啥人?(台語)」,有一天,阿嬤就說:「恁攏大漢啦,家治ㄟ名愛家治記!(台語)」所以老人家其實有很可愛的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