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文分享:獨立老和孤老的差別,活得尊嚴與被尊重是關鍵

「我們想要做一個我們自己以後老了想要住的、能夠住的,舒服、開心、乾淨、明亮,生活上基本的需求能夠被照顧,心靈上能夠透過一些也許是活動、也許是家人,透過這樣子的一個方式,打造成一個平台,一個快樂生活的地方,他就是我的家」麗安張院長說。

身為養護型長照中心,麗安/麗新一直最重視和在乎的,就是能夠帶給來這裡不管是住民長輩或家屬,乃至照服員,一個身心靈都可以獲得尊重與尊嚴的「家」。隨著長照逐漸因為高齡社會來臨而成為開始討論的議題,也開始讓每個人思考自己老後的生活情景。

如分享的這篇好文所言,其實獨立老和孤老的差別,關鍵都在於活得尊嚴與完整!對於「每個人都會變老」的想法,我們想傳遞的訊息是,我們的智慧是否會準備好面臨「老年」的來臨?這個「老年」,指的不僅是自己,也包括長輩親人!在隨著年紀漸長、自理生活機能也會隨之逐漸降低的過程中,目前已開始全面面臨每家都有高齡長輩的時代,生活中勢必有很多需要做重新梳理。兩代間最大的隔閤,常來自於長輩覺得不被晚輩尊重,或習慣權威式要求晚輩,因此我們想透過這篇好文,讓大家一起來思考,面臨老年時代來臨,我們想要如何過自己想要的老後生活~

文章出處:風傳媒
台灣人「孤老」盼著兒孫照顧,日本人卻能「獨立老」!她點破台灣老人自艾自憐又悲情的真相    洪雪珍 2018-11-07 16:04

最重要的是,認清現實,接受老化,用正確的心態迎接它。

未來不再有兒孫滿堂

相比日本,台灣的老人太自艾自憐,活得太悲情,因為我們的社會觀念還留在短命的時代。雖然早已步入「高齡化社會」,再八年就進到「超高齡社會」,每五個人當中,有一個是65歲以上,我們仍然無法坦然面對長夀這件事。那麼,長夀就不是禮物,而是咀咒,不斷地抱怨各種老去的困境,讓人無法安老。

前天翻開報紙,在頭版下方,赫然跳入眼簾是「孤老宅」三個字,在驚魂未甫之下,我把這條新聞讀完,大意是在說,台灣目前有52萬多間的房子住的是65歲老人,其中近40萬間是一人獨居的老人,高達76%,也就是所謂的「孤老宅」。以大台北來說,有13萬間「孤老宅」,潛藏著「以房養老」商機400億元。

它究竟是商機,還是風險,尚待長期觀察。我想講的是「孤老」這兩個字,是孤獨老去的縮寫,充滿負面意涵,背後代表台灣社會對「一個人老去」還未準備好。

一般人認為幸福的老人就是兒孫滿堂,問題是將有越來越多的老人是一個人走向終點,過去多半是喪偶的老人,現在會多了孩子不在身邊的老人,以及單身未婚的老人。若是觀念不變,仍然留在舊時代,就會讓這些老人覺得自己很孤單、很可憐、這個人生活得很不值。

一個人老去,越來越普遍

日本的出版界雖然和台灣一樣,經營每下愈況,不過令人想像不到的是,他們十年前就開始談老年生活,教大家如何迎接老去;這兩三年最熱的議題,更讓人吃驚,是「年老老人」教「年輕老人」在更老的時候,依然活得自在,甚至是工作到很老。所以作者當中,出現百歲人瑞教人生活、九十餘歲的律師教七十歲的律師怎麼繼續接案工作…

對他們來說,「老化」是一種必然,不是一個選項,只有接受它,想辦法和平共處,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,有意識、有覺醒地過好每一天,在病痛與衰老中、在折磨與不便中,找到小確幸、找到存在感,緩步走向滿天晚霞餘暉。

而且日本在2006年就邁入「超高齡化社會」,多的是老人一個人老去。我的同事17年前留學日本,就跟一位70歲老太太租房間,兩人住在同一屋簷下,老太太早上都會幫他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,和他一起在窗邊晨光下吃早餐,還會幫他修改日文報告,是一段令他懷念的美好時光。對於這位老人,難道不也是充滿回憶嗎?

像這樣一個人老去,日本人不稱它是「孤老」,而是「獨立老」,獨立自主地老去,是不是自立自強多了?是不是心態健康多了?

老人就是喜歡住在老宅

調查統計,老人最想要的老去,是不給子女添加麻煩,所以即使又病又弱,很多老人都寧願自己住在老家的老宅,一個人過日子,為什麼?

那是他的家!在他的家裡,他是老大,他做主,愛怎麼著就怎麼著,誰也管不著,就是舒適與自在。

但是子女一回到父母家,看到父母無力整理家裡,雜物堆得到處;看到父母沒法照顧三餐,冰箱裡盡是腐臭的食物…感到一種敗壞與死亡的氣味,有的想逃,有的想把父母接來跟自己住,盡子女之道,可是父母都不願意,理由只有一個:

就算是老了,他們也想要活得有尊嚴!活得自我!活得完整!

在子女家,他們是借住,是客人,是最小的、最沒地位的,自在不起來。即使你對父母儘量和顏悅色,他們仍然覺得在看你的臉色過日子,心裡就是不舒坦、就是難堪。這是老人寧願住在自己家裡的原因,即使一個人生活極其困難與不便。

當然,如果子女想要和父母住,照顧他們的生活,父母沒講出來的心底話是,「孩子,回來住吧!」也就是說,他們希望住的地方,是自己的家裡。

其餘詳見文章出處